• 媒体华政

  • 【上海观察】徐家林:思政教育不是单行道,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缺一不可

    发稿时间:2016-12-12浏览次数:305

      

    ■徐家林[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求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必须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道德品质的塑造者,也就是要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求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特别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的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为何要强调各学科各课程同向同行

    教育的目标在于育人,而立德是育人之本,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价值观又是德育之核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德育功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但是,德育是一个综合环境影响的过程和结果,即使只考虑学校课堂教学这一个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其他课程的同向协同,只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的。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高校的许多学科都由国外特别是由西方引进,甚至教材也由其教材翻译或改编而成,学科范式、话语体系、思维逻辑乃至价值指向大都是西方的,并且往往与我们所倡导的价值相冲突,这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和创新,努力构建一个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原因所在。无论是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严重性,都应有这样的高度自觉,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觉地站在中华民族的立场、社会主义的立场、党和人民的立场,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否则就与我们的教育方针相背离,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相背离,自然就不可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更形成不了协同效应。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不能相互割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在课堂教学方面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学科协同性弱、课程融合度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资源整合度不高。这一问题反映的其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矛盾。

    “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矛盾在教师认识中的表现就是,一些教师认为,高校课堂主要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不应该介入价值,就应该“价值中立”;另有一些教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任务和责任,与其他专业课无关;相应地,也有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就是“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居于次位。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

    首先,教育不可能不介入价值,更不可能真正做到价值中立,只可能是不同的价值偏向。其次,前文已提及,学生德育不可能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独完成,必须要所有课程共同协作,同向同行。最重要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承担着“价值引领”的重要职责,但是,只有空洞的价值而没有科学的知识为基础,所谓的价值也将失去知识底蕴,必将不被认可。因此,必须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做到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在知识传授中引领价值。古人早就说过,“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要求教师绝不仅仅是教书匠,还必须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引导者、道德品质的塑造者,也就是要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这也是对各学科各课程协同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

    解决各学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问题的基本路径之一,就是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即由强调“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要求所有课程都应体现和承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推动由单向度育人的“思政课”向立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转型,真正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紧密结合。其实质就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贯穿高等教育所有学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所有课程教学,使青年学生有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还要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应该是体系化、立体化的,既包括“思政”课程,也包括“非思政”课程。这就要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充分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各学科、各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协同性和融合度;在教师方面,既包含“思政课”教师,也吸纳非“思政课”教师,甚至校内外一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共同参与,提升教育资源的整合,真正形成同向同行、全面协同教育的效应。

    (来源于上海观察20161212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