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网:军训中教好“大学第一课”,华东政法大学有妙招
大学军训,用“军魂”浇筑青春
——华东政法大学依托选培办探索实践“多赢育人模式”
教官在进行齐步行进立定训练(摄:胡新宇)
中国军网上海9月19日电 胡新宇、姜楠报道:“一、二、三、四,一二三四……”一阵阵高昂的口号回荡在校园的上空。训练场上,嘹亮的口号、挺拔的军姿、整齐的步伐,华东政法大学的2800余名大一新生正亲身感受着“大学第一课”为期两周的军训带来的洗礼。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队编制体制调整的深入以及部队训练任务的加重,军训教官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部队的承训能力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给国防教育中军训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作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华东政法大学近年结合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趋势,依托武警部队驻校选培办,在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情况下,充分发挥本校国防生的优势,积极探索培养选拔军政素质突出的国防生担任学生军训教官。通过边探索创新,不断实践证明,不仅要使新生在军训中学好“第一课”,更要让其成为国防生的“必修课”,实现军训多赢效益,促进国防教育的科学灵活实践,解决“教官荒”“军训难”的同时,为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培养和后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国防生教官,新形势下的尝试与探索
近年来,部队教官越来越难满足扩招的大学生国防和军训课程的需求。在军队体制编制改革的新一阶段,部队裁减人员、人员新旧交替和部队外出驻训等,都导致部队可派出官兵已经很难满足地方学校对于军训时间、人员、计划上的需求。在武警上海总队的支持下,学校依托本校选培办,探索出一套符合当前新形势下的军训承训模式。由武警部队培训锻炼,国防生具体承训,这是一种全新的有效军训模式,是部队、高校和大学生多赢的模式。使得在军训教官的安排上,学校掌握了主动权,相对符合高等学校的教学特点;减轻了部队的压力;年龄相仿、知识层次相同,便于沟通交流;国防生第一任职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为确保今年的军训顺利进行,结合部队培养着力优化国防生军政素质培养结构要求,早在8月初,武警部队驻该校选培办组织国防生到基层当兵锻炼,由武警上海总队各支队对即将担任军训教官的90余名国防生展开培训。基层的20天锻炼,在他们原有军事索质的基础上,主要突出教学法、队列指挥科目的训练,使受训国防生摆脱困境,摆正心态,沉下身子,耐住性子,完成大学生到军训教官的转变、由被管理者到管理者的转变、由被指挥者到指挥者的转变。
国防生教官在新生中深受欢迎,“他们对于我们既是教官,又是学长。在学校中是大家的标杆,也是我们大一新生的引路人,引导我们步入大学新生活。”国防生教官与新生年龄相仿、知识层次相同,便于沟通交流,加上国防生平时的训练,比普通生显得更加成熟。在相同的教育背景下,给予了他们更多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相互之间有更多共同的语言,更容易沟通。相似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让国防生教官对于新生的思想把握更加准确,在训练的上能够适时地、灵活地调整训练强度,使得军训更加贴近人心,拉近了以往“高高在上”的国防教育,让新生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成长。
从2008年起,该校和驻校选培办就制定了一系列教官选拔标准和选拔使用制度,从政治思想、组织指挥、管理教育、身体索质、语言表达以及应急处置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这就要求国防生在培训过后,做到学以致用,能达到会讲解、会示范、会纠正动作、会做思想工作的“四会”要求。
“国防生担任教官,这不仅实现自身的军人职业认同,更是向一名合格军人转化的成长必经路。”武警部队驻该校选培办主任王大胜说道。国防生的带训经历,填补了其作为指挥员角色的空缺,丰富了对于军事指挥与管理的认识,提升能力水平,打造过硬素质,塑造坚定信念。近年来,该校每年都有一批国防生主动请愿分配到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边远艰苦地任职。
军训动员大会上警武班进行匕首操和应急棍表演
同龄人引导,国防教育的新模式
“不清楚、不完善、不系统”是国防教育的一直在高校教育中存在问题,尤其是没有专门的人才力量。在探索国防生担任教官的过程中,该校有机的将国防教育融入到军训过程中,使得新生受到教育,国防生边干边教、边教边学,实现“双重”国防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没想到国防教育也能这么有趣!”刚刚得到小奖品的一名新生称赞道。军训期间,国防生宣讲团、国防教育协会的学生们利用训练间隙对63个班级的大一新生进行了巡回的宣讲、展演。针对“90后”,他们创制了一套“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的讲演新形式:线下用发手册、演短剧、答问题等多种活动调动新生积极性,结合在校国防生经历,拉近距离,使得大一新生们乐在其中;线上利用微信平台,针对青少年接受信息喜欢“敲键盘”“点微信”的特点,打造“指尖上的国防”,为学生精准推送内容形式活泼的系列国防动漫片、知识问答游戏等,提高感染力,对新生对国防知识未知好奇、理解不足的内容进行讲解和探讨,使新生真正理解性学习。
该校武装部与武警驻校选培办长期合作,进一步对国防生与大学生义务兵的国防教育进行培养,结合这两种不同的人群的实际经历,全面、贴近实践的提升培养质量。以国防生为主组织建立的国防教育协会,吸收每年退伍返校的义务兵,长期开展一系列的校内的国防教育活动。每年都有一大批学生,甚至入学不久的新生,都报名参与征兵入伍,投身于国防建设。
国防生宣讲团依靠多年实践和传承,积累了丰富的国防教育的经验。在长期对接初中、高中的国防进课堂、校外辅导员等活动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发现,青少年普遍迷恋CS、红警等军事游戏,接受系统的国防教育却不感兴趣,这引起了他们对青少年国防教育方法形式的思考。形式对头才能激发兴趣点。为此,宣讲团针对青少年接受知识的渠道特点,创新青少年教育形式内容,着力增强教育手册的可读性、体验活动的趣味性和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同时,他们还利用学生军训、国防生开放日、国防教育日等时机,集中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走近国防生、国防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军事趣味游戏等形式多样的国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感知军营、强化国防观念。这样的探索实践不仅找到了对于新一代青少年的教育新形式,也提高了国防生对于新形势下的管理能力,着实改善了国防生第一任职“转变慢”“转变难”的情况。
教官为新训学员调整摆臂动作(摄:褚聪)
立体化机制,提升质量释放活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第十三条规定: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就把国防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长效的综合育人体系。落实这一规定,既是提高青年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也是强化全民国防观念的要求;既是推动学校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提高国防生学员质量的有效途径。华东政法大学根据教育部、总参、总政军训大纲,制定军政训练计划。建立军训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各工作组,涉及组织、训练、宣传、生活、治安等,全方位覆盖军训工作。同时以党委、武装部、武警驻校选培办组成军训团编制,正规化、责任制的统筹管理军训任务。
各级党团组织在军训期间,为了不让军训缺乏时代性、趣味性、科技性,增强系统性、连贯性、专业性,专门设置了急救培训日,增强新生现场急救能力,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增强新生的急救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消防培训与逃生应急演练,使新生更深入地了解逃生知识,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具备自救互救能力,在遇到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时能从容应付,有组织、有秩序进行疏散,最大限度地保护学生安全;开展军营歌咏比赛,培养新生国防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大学文化与精神建设。
军训期间开展军训展板评比、内务评比、征文评比等丰富的军政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举办国防生交流活动,国防生乐队、合唱队、朗诵队、舞蹈队在新生面前秀出“绝活”,交流感情,增进爱军习武的热情和爱国主义情怀。其中一名新生说道:“国防生们的节目非常好,很有吸引力,没想到他们个个都是能歌善舞的全才!”
日常以党校党小组为主阵地,扎实有效地开展学习国防教育,结合建党、建军重要纪念日、“两学一做”等活动,组织大学生参观“一大”会址、四行仓库、陈云故居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生为主力是国旗护卫队每周按计划训练,负责升旗,展示国旗的风采,展示祖国的尊严;学院团委组织学生走到军营去,为基层官兵进行普法讲座,同时也体验官兵生活,了解和感受当代青年军人的军营生活和精神世界。(来源于《中国军网》2016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