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文汇报】“史学奇才”林嘉文轻生事件引发教育学家及心理学家关注——停止遗书传播加强生命教育

    发稿时间:2016-03-02浏览次数:570

    本报记者 樊丽萍 钱钰 驻陕记者 韩宏

        前天是西安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却传出了一条令人心痛的消息:曾出版过两本史学专著的18岁的西安高三学生林嘉文,选择了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结束了年轻的生命。奇才“陨落”后,有关超常智力儿童的教育问题引起社会关注。而心理专家也呼吁,必须马上停止患者遗书的传播,避免产生负面影响。

        “史学奇才”曾出版两本史学专著

        早在初中时,林嘉文就写了第一本书 《当道家统治中国:道家思想的政治实践与汉帝国的迅速崛起》,洋洋洒洒30万字。这本书以通俗的写法,从道家政治的角度重新解读了文景之治。他还明确了今后的发展方向——主攻西夏史和宋史研究。

        去年年底,林嘉文又出版了一本40万字的史学专著 《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该书属北宋庆历新政时期的史研综合读本,以叙述和论述的手法表现出了北宋时期的历史发展变迁。据媒体报道,林嘉文被李裕民教授盛赞为“解放后如此年龄著书写宋史的第一人”“解放以后最年轻的具有学术研究能力的作者”。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宋史名家、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裕民这样写道:“完全符合学术规范,言必有据,注文长达6万多字,占全书五分之一以上。博览群书,引证古籍127种,今人论著311种,其中外国著作40余种……其治学态度是严肃认真的。其水平放诸当今有关范仲淹庆历新政较为优秀的论著之列,也是当之无愧的。”

        去年夏天,林嘉文还参加了北大历史学系的夏令营,并因为成绩优异被评为优秀营员。

        他有才又谦虚,生前和国内多位史学名家有学术来往

        听闻林嘉文去世,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张剑光直言非常遗憾。因为今年春节期间,林嘉文还通过微信给他认识的不少老师和学友拜年,张剑光也收到了拜年微信。

        “那时还感觉一切如常。”张剑光说,去年年底时,林嘉文将其新作《忧乐为天下: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寄给他,而当时张剑光也把自己新出的一本书寄给林嘉文。

        张剑光回忆,他初识林嘉文大约是2014年,是在网上认识的。“我们有一个探讨学术问题的小圈子,里面基本都是高校的老师或学术界同行,他和我们一起在讨论。”由于林嘉文对古代历史发表过不少深刻见解,这让张剑光对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无论是其说话的口吻,还是看待问题的视角,张剑光和很多同行一样,最初以为林嘉文和他们一样,是任教高校的同行,所以才能聊到一块去。直到后来,张剑光才从北京一位同行那里知道,林嘉文竟然是一名高中生!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国内史学研究领域好几位专家都和林嘉文有一些联系或交往。为林嘉文新书作序的是史学专家李裕民,林嘉文生前曾多次带着问题去请教李裕民。

        除了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的一些人文学者,林嘉文和京沪等地的多位知名学者也有一些学术往来,包括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邓小南等。

        应该引导超智学生读杂书做杂学问成为多面手

        林嘉文离世的消息引起了“社会性与情绪能力养成”项目负责人、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坚红老师的深思,她说,作为教育工作者,超常智力学生的教育问题应该引起关注和重视。“目前恐怕已有的养成策略是赶不上‘最强大脑,成长速度的。在我们周围,存在着比我们想象中要多得多的其他领域的‘最强大脑,。”曹坚红说,事实上,林嘉文拥有不一样的思维深度,他找不到能与自己对话的人,那么,简单的心理疏导效果也不一定理想。

        在曹坚红看来,像林嘉文这类孩子,他们的智力可能远超过同龄人和成年人,尽管老师可能也没办法与他们对话,但可以对其有所引导,越是特别聪明的孩子,越要读杂书、做杂学问,往多面手方向引导,“最强大脑”的思辨与七情六欲的实际生活必须随时交汇、融合,保有人生质量。

        “越是很早出现专业倾向的孩子,越是要引导他广泛地接触现实生活和其他领域,不同领域之间的认知会给他调适和缓冲,这样,他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才是全面的。”曹坚红建议。此外,超智儿童还要加强社会情绪能力的养成。社会性和情绪能力的培养有五大目标,其中就包括可能对林嘉文有帮助的“有同理心”、“能负责任地做出决策”和“在压力和挫折中坚持下去”。

        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年轻学子的生命教育

        “首先一定要提醒媒体和公众,千万不要再刊发或在网上、手机上转发林嘉文的遗书。遗书涉及死者隐私,在大众中的传播不仅会对死者的家人造成心理伤害,而且还会产生更大、更可怕的负面影响。”华东政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张海燕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直言,对自杀行为的报道,尤其是对死者遗书的宣扬,无形中会对现行更多抑郁症患者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这类案例确有一些共同的特征。比如,“他们”看待和思考问题的眼光和常人不一样,拥有超越普通人的才华;再如,“他们”身边都有自己比较认可的朋友,也感受到了身边人对他们的关爱,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在精神上的孤独感却难以消解。

        张海燕介绍,触发抑郁症患者自杀的原因非常复杂,目前光凭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不能做出准确的断言。事实上,个人的经历遭遇、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遗传因素等,都和抑郁症的发病相关。

        昨天,在记者采访时,有多位教育界人士不约而同地谈到,抑郁症正在入侵校园。无论是大学还是中学,建议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并出台有效举措,加强对广大年轻学子的生命教育。

    (来源于《文汇报》2016年2月26日)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