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华政

  • 【中国青年报】陈赛金:探索积极思政,让辅导员走出“事务藏身”

    发稿时间:2025-11-24浏览次数:10

    陈赛金 (作者系华东政法大学学生处处长、教育法研究院教授)

    高校辅导员作为与教学、科研、管理同等重要的“第四支队伍”,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关键力量。长期以来,辅导员工作呈现事务繁杂、任务琐碎且突发性强的特点。从班团建设、军训组织、评奖评优、活动组织、就业指导,到应对学生突发的心理危机、网络舆情等,每日工作时间长、任务量大。同时,与教学、科研岗位相比,辅导员在系统培训、学术交流、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存在渠道不畅、标准不清等问题。长期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专业能力提升困境以及职业发展瓶颈,使辅导员面临较大的身心压力,容易导致职业倦怠。破局,需要的不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更努力”,而是系统性的工作模式重构。一些“积极思政”理念的探索,让辅导员走出“事务藏身”。

    以正向激励提升“育人效能”,破解“疲于应付”困局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灵魂对灵魂施加影响的事业。如果辅导员群体的收入待遇过低、专业提升困难、职业发展受限、学习生活压力过大,很难拥有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正向影响学生的思想。“积极思政”倡导保障辅导员工资待遇的同时,通过专业培训、境内外交流、攻读学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扶持,为辅导员“赋能”,注入精神动力;通过信息化建设,将辅导员从繁琐事务中解放出来,为他们“减负”,回归思想政治教育主责主业;通过荣誉体系建设,为他们“正名”,激发职业使命感荣誉感。比如,华东政法大学为辅导员单列职级职称名额,12%的辅导员拥有高级职称,近两年先后组织30余名辅导员赴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交流;实施“职场感悟”计划,组织辅导员赴用人单位短期挂职,了解行业,提升就业指导能力,消除职业倦怠感;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数字“画像”,实施精准思政。

    以主动引领抢占“育人先机”,走出“被动应对”误区

    辅导员因日常事务繁多,难以抽身谋划思考,常常陷入“问题导向”的被动误区: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才介入、学风问题凸显才整治、意识形态出现偏差才引导,这种“后知后觉”的工作模式,使思政教育始终处于“追赶问题”的状态,越做越忙。“积极思政”倡导“前置研判+主动引领”抢占育人先机,变“被动”为“主动”,变“灭火”为“预防”,主动实施,靠前接触,从容开展,把握主动,变“消防员”为“引领者”。比如,主动对接思政资源,“开门办思政”,将校友、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红色场馆等资源纳入工作平台;推动校院领导带头践行“一线规则”,常态化定期深入学生园区,及时倾听学生对于学校建设和成长发展的需求;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定期调研研判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引领。

    以共治共育点燃“奋进动力”,打破“单向灌输”壁垒

    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不仅难以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更抑制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能力,育人效果“事倍功半”。“积极思政”倡导激活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意识,从传统的单向度“灌输式教育”转化为师生互动的“对话式成长”,将学生从思政教育的“客体”转变为“主体”,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建构者”。辅导员和学生以共治共育的方式,凝聚成长合力,点燃青年学生的“奋进动力”。比如,引导学生参与校园治理、生活园区建设、班团工作;将学生代表从传统的“临时参会者”转变为长期参与学校管理的“常规力量”,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使校园事务决策体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引导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参与沉浸式实景思政课、理论宣讲团等文化活动,使其服务社会中锚定人生方位。

    来源于中国青年报2025-11-16  04版)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