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学校在长宁校区基石厅组织召开实践实务教学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核心命题,深度凝练实务课程、实践资源建设经验,系统研判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路径。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上海市法检系统实务专家代表、校内学院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等47人参会,共商新时代实践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会议由副校长洪冬英主持。
肖凯指出,本次研讨会是贯彻落实上海市高等学校深化综合改革任务的关键举措。围绕当前改革重点,他系统部署了三项攻坚任务:其一,锚定育人方向,统筹推进全局改革。要深刻把握综合改革对人才培养的全局性影响,既立足学院实践中的具体问题精准施策,更需从顶层设计层面系统构建改革框架,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协同联动。其二,着力破解实践基地布局的区域局限,推动资源均衡覆盖。针对当前实践基地建设与其他高校存在的差距,学校将重点向长三角以外地区延伸实践资源网络,扩大主要生源地的实践平台供给,引导各学院积极拓展多元化实践渠道,切实提升实践教学的覆盖面与实效性。其三,强化教学激励,凝聚改革攻坚合力。在优化学分结构的基础上,推动教师考核与晋升机制改革,将教学贡献与科研贡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职能部门须与各学院协同联动、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确保各项举措落地见效。
洪冬英简要介绍了本学期学校已试点开设的4门实务课程建设进展。她指出,本次研讨会既是实务课程建设经验的深度交流平台,更是凝聚实践教学改革共识的关键契机。当前改革的核心要义在于突破传统范式,以求变为引领,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知识传授向实践能力锻造转型。她强调,此项改革绝非局部调整,而是涉及人才培养全链条的系统性变革,必须强化全校一盘棋思维,教务处、研究生院需统筹课程体系与培养方案优化,人事处要完善教师评价与激励机制,科研处应支撑实验平台与AI技术赋能,各二级学院作为实践教学执行主体需深度参与,各方协同发力方能确保改革实效。
上海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黄祥青作为实务课程共建代表,详细介绍了《刑事审判实践》课程的建设经验与未来规划。该课程以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为特色,进行了前沿问题与典型案例结合、法学方法论和审查裁判思路融合、理论与实务教师同堂授课模式等三方面的创新。同时,黄祥青提出授课内容转化为系统化的实务教程和引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学课程发展的两大愿景,期待该课程成为华政实践教学的品牌标杆,为法学教育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会上,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干部培训处处长张平、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宣教处副处长姚炬、上海市松江区人民检察院政治部主任徐清、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庭长罗开卷等实务部门代表,分别围绕“检察学实训课程”“法院系统实务课程共建”等主题分享经验。张平从精准课程供给、双师型教学模式、长效资源共享三方面提出建议,呼吁健全高校与法院的需求对接机制,推动审判学学科体系建设。姚炬强调强化法学自主知识体系,深化双师教学。徐清介绍“1+2”检察学实训模式,通过模拟法庭、案例评析等形式锤炼学生文书写作与临场应变能力。罗开卷肯定了华政刑事审判课程的系统性与师资投入,表态将积极参与实训教学,助力打造教学范本。
校内教师代表法律学院王迁教授、吴一鸣副教授分别介绍了知识产权课程知识图谱建设、民法学智能化考核机制改革成果;研究生院、教务处、学校办公室、人事处及科研处负责人依次汇报了实务课程教材方案、实习基地管理、教学激励计划及AI赋能实验室建设等配套措施。各学院负责人结合学院实践实务教学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进行了交流研讨。
本次研讨会标志着学校实践实务教学改革迈入深化新阶段。学校通过校内外资源协同联动、理论与实践深度互嵌,加速构建契合新时代法治建设需求的卓越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以系统化改革实践为服务国家法治建设贡献华政智慧与方案。
来 源 | 教务处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