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2025国际低空经济法律论坛、新航程·低空经济法律服务论坛暨第十届上海国际航空法律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成功举办,“中国低空经济法律服务协同机制平台”在论坛正式启动。来自全国低空经济监管机构负责人、行业协会代表、头部低空企业高管、知名律所合伙人及学界权威在内的350多位嘉宾现场参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主持论坛开幕式和中国低空经济法律服务协同机制平台启动仪式。
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肖凯与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民航组织前任秘书长、中国民用航空局原党组成员柳芳,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首席合规官郭俊秀,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副主任马屹分别致开幕辞。
肖凯指出,上海汇聚了全国约七成民用航空人才和半数相关创新企业,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而法学研究则肩负着为新兴产业提供规则供给和制度保障的使命。《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中国低空经济步入法治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仍需要持续完善配套的法规体系,为低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作为法学重镇,我校将继续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推动成立低空经济和航空法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前瞻性的研究同时,通过模拟法庭、案例研讨、实务课程等形式,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为低空经济发展输送更多兼具国际视野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治人才。
我校国际法学院院长、经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杜涛致闭幕辞。他表示,低空经济的兴起不仅是技术与产业的革新,更预示着法律体系的深层变革。他从法学发展的纵深角度剖析,陆地文明孕育民法,海洋文明推动海商法,而低空空间的应用将催生全新的法律范畴——低空法。低空活动的公共性、外部性和高风险特征将促使现有法律规则与国际、国内安全治理体系深度对接,同时也会在私法上重构物权归属、合同规范、侵权责任及刑事规制等规范。他强调,法学界应以前瞻视野积极回应,推动法学教育和研究主动融入低空经济实践,探索建立符合低空经济特性的独立法律体系和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路径,为未来空间法治奠定坚实基础。
“中国低空经济法律服务协同机制平台”正式启动。中国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民用机场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上海国际仲裁中心、我校国际法学院等12家发起单位代表共同启动“中国低空经济法律服务协同机制平台”,上海市法学会航空法学研究会、中国航协上海培训中心等15家成员单位代表上台见证这一时刻。
据悉,该平台是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的战略背景下,法律服务领域主动回应国家新质生产力布局的重大举措。平台是一个集低空经济法律服务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机制,是深度参与低空经济法治建设、拓展专业视野、建立合作网络的重要平台,将通过研究会、行业协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的协力合作,形成跨界协同的研究网络,旨在构建高水平法律服务体系,共同为低空经济提供高质量法律服务,这一平台的启动,对推动我国低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来 源 | 国际法学院 文 | 程勇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