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第十四期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闭幕

    发稿时间:2025-07-23浏览次数:10

    7月21日,由中国联合国协会主办、我校承办、外交部国际司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合作司支持的第十四期中国国际公务员能力建设项目在我校松江校区落下帷幕。本项目自7月13日启动,为期9天,汇聚了来自全球143所高校及机构的300余名青年学员,通过理论授课、实战模拟、社交实践等形式,系统培养国际组织后备人才的专业素养与全球视野。

     


    闭幕式以播放培训期间纪实视频拉开序幕,回顾了学员们从破冰互动、专题授课到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成长轨迹。

    “立足中华文明之根,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中国联合国协会副总干事王颖勉励学员。她表示本次项目课程设置丰富实用,不仅提供全球治理、人工智能等理论知识,还通过模拟面试等实战环节提升学员能力,组织参观文化遗址增强文化认同。



    “闭幕不是终点,而是奔赴国际舞台的新起点”,我校党委副书记韩强寄语学员,“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星空里,成为最耀眼的新星”。他指出项目聚焦联合国考录、人工智能治理等议题,通过模拟面试、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实战形式,培养“精通国际规则、具备全球胜任力的复合型人才”。承办项目正是我校推动“法科一流、多科融合”发展格局的生动实践。



    学员代表、我校国际法学院本科生张亦卓感谢培训让学员们清晰认识到“中国的角色”与“中国的方案”,并表示未来将以“开阔的视野、自信的姿态、务实的行动”投身服务国家、贡献世界的事业。



    学员代表、西北工业大学本科生孙赫阳号召青年一代以“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为目标,加速补齐我国国际组织青年人才缺口,奋斗在祖国复兴第一线。



    “志愿服务不是简单的‘帮帮忙’,而是一种‘我在场’——一种参与国际化人才培养、助力中国青年成长的光荣与担当。”志愿者代表、我校研究生张明宇分享感悟。



    嘉宾为60名优秀学员颁发证书,并肯定了全体学员在培训中的投入与进步。



    中国联合国协会副会长胡文丽表示:“青年学子需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在国际组织中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开放包容’。”聚焦联合国核心职能与全球挑战,深度解析全球治理前沿议题,由资深外交官、前国际组织官员及学者围绕“国际核军控与防扩散”“人工智能国际治理”“全球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多边人权与中国参与”“性别平等的联合国机制”“国际法与国际争端解决”等议题展开授课。



    中国军控与裁军协会会长成竞业大使以“核军控谈判中的中国角色”为题,结合亲身经历拆解国际规则制定的复杂性;联合国高级别人工智能咨询机构专家张凌寒教授从法律与技术交叉视角,剖析了AI治理的全球共识与分歧;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涂瑞和围绕全球环境保护与治理体系,鼓励青年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勇担责任;中华女子学院副院长李莹系统梳理联合国性别平等机制,引导学员理解社会结构中的隐性不平等议题;前驻利比里亚大使任义生则以“多边人权与中国参与”为题,深入阐释全球人权治理格局及中国实践;原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大法官赵宏教授从国际法视角,解析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行逻辑与法治价值。

     

     


    “原以为课程会局限于联合国组织结构介绍,没想到能深入AI治理这样的前沿领域。”同济大学李昆炫认为,“案例分析让我意识到,国际公务员需要‘法律+外交+技术’的复合能力。”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些课程打破了对国际组织的“抽象认知”。



    “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的优势在于‘政治清醒’与‘文化底蕴’,要学会用国际话语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外交部国际司公使蒋端评价道。针对国际组织工作需求,课程设置“语言能力与文件翻译”“联合国考录制度与应聘技巧”“模拟面试实践”“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经验分享”等实战课程。



     原联合国大会和会议管理部文件司中文处处长徐亚男大使结合多年经验,深入讲解国际组织文件翻译的“精准性”与“政治性”原则,强调语言是“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载体”;联合国管理部人力资源官员何林林与驻华协调员办公室传播负责人甘佩玲系统介绍联合国岗位体系与选拔机制,并通过模拟面试现场点评学员简历优化与应答策略;南京审计大学毕潆与我校刘央两位老师结合联合国实习任职经历,从岗位申请、面试准备到工作体验展开深度分享,强调“实习不仅是履历加分项,更是理解多边合作逻辑的实践课堂”。



    “徐亚男大使的翻译课让我意识到,‘精准传递专业价值’比语言流利更重要。”新疆大学祖力胡玛尔·米尔夏提说,“作为少数民族学生,我希望未来能成为连接边疆法治实践与国际规则的桥梁。”“原以为外语好就能胜任国际组织工作,现在发现‘法律+外交+技术’的复合能力更关键。”伯明翰大学杨松寒感慨,“我计划调整硕士阶段课程选择,增加国际法与国际经济课程。”“模拟面试环节让我直面短板——比如在‘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国际组织中立性’问题上,我的回答缺乏具体案例支撑。何林林老师的建议让我明白,国际公务员不仅要‘懂规则’,更要‘会表达’。”外交学院徐嘉莹表示收获满满。



    “这里有美丽的校园、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脉,希望大家把青春注入学习中,既强健身体,也为将来实现理想打下坚实基础。”原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大法官赵宏寄语青年学子。项目创新设置了全英文无领导小组讨论、国际组织实习经验分享等环节。7月19日,学员以“联合国作用”“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为题进行英文辩论,我校刘央老师点评道:“部分小组能快速达成共识,但在‘倾听少数派意见’‘推动方案落地’等细节上仍需提升。”南京审计大学毕潆老师与学员分享联合国审计工作经验时强调:“国际组织中,‘妥协的艺术’与‘坚持原则’同等重要。”



    “未来,我将致力于为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服务。”中南大学张祯在培训后表示,通过系统学习国际组织运作、人权等专业知识,不仅拓宽了国际视野,还显著提升了中英文双语应用能力,为投身全球治理领域奠定了基础。



    本次项目通过系统课程与实战模拟,为有志于国际组织的青年搭建了能力提升平台。主办方表示,未来将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环节,为培养更多“懂中国、通国际、善治理”的复合型人才持续发力。

     

     源 |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国际法学院    文|高云微    通 联|张皎 丁芃 胡锡 孟娜

    采 访|李诗绮 陈子轩 马佳妮

    编 辑 | 罗林哈    责 编 | 曹 婧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