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刘宏内蒙古自治区公安厅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家要懂得小事小节中有政治、有方向、有形象、有人格的道理,从小事小节上加强约束、规范自己,常掸心灵灰尘,常清思想垃圾,常掏灵魂旮旯。请问,为什么作风建设要从小事小节抓起?
解读:郭为禄华东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纪检监察学院院长、教授
作风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永恒课题,是关乎党心民心、关系执政根基的核心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风建设必须抓常、抓细、抓长”,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作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系统性。我们尤需深入思考其根本所在:为何作风建设必须从小事小节着手?看似日常、细微之处,何以成为塑造党的肌体健康、巩固执政根基的关键支点,成为夯实高校治理、落实立德树人使命的坚实基础?
小事小节承载作风建设的根本逻辑
作风建设是革命性锻造的基础,其宏大命题常寓以细微之处,何以谓“小”能载“大”,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实为映照初心使命的明镜,丈量纪律规矩的标尺,累积政治生态的基石。
小事小节是党性修养的试金石。作风问题看似表象,实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层映射。小事小节虽微,却如同一面明镜,清晰映照出党员干部的“党性、原则、人格”,检验是否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根本宗旨。小事小节是制度执行的显微镜。中央八项规定之所以能取得显著成效,其关键正在于以“小”立规、以“细”明纪。从管住“舌尖上的浪费”、刹住“车轮上的腐败”,到规范“月饼盒里的奢华”——这些具体而微的规定,精准锚定作风问题的易发点、高发区,使制度的笼子扎得既密又实。小事小节是政治生态的奠基石。一个组织的整体风气与政治生态,是由无数个体在无数小事上的共同塑造。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粗粮、穿布衣,用“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从长征路上红军留下“半条被子”,到解放军守护“人民的苹果”、不入民宅的“入城守则”,良好作风的形成,正是一个个“善小”累积的质变过程。
忽视小事小节是作风顽疾的深层病灶
历史与实践反复证明,诸多作风问题、腐败案例的滋生蔓延,无不肇始于对小事小节问题的忽视与放纵。
“破窗效应”的警示。“风动虫生,人变风易”,环境中微小的无序若被忽视,可能诱发更大范围的失序,作风建设同理。“表面看是一顿饭、一场酒,实质是贪腐问题的导火索,表面看是没管住嘴,实质是没守住心。”若对公车私用、超标接待、违规吃喝等“小节”问题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小问题演变为潜规则,潜规则固化为坏风气,再宏大的制度将流于形式,成为“稻草人”和“纸老虎”。
“温水青蛙”的泥淖。作风问题的滋生蔓延,往往始于“不拘小节”。许多落马官员在忏悔时痛陈,认为逢年过节收点土特产“是人情往来”,用公车办点私事“是工作需要”,接受超标准接待“是地方盛情难却”。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节,在“下不为例”的自我麻痹中不断突破。每一次微小的越界,都是对纪律敬畏感的消磨、对诱惑抵抗力的削弱。久而久之,思想防线在“小节无害”的错觉中悄然瓦解,最终在由风及腐的泥潭中越陷越深。忽视小事小节,实则是为腐败滋生悄然打开了闸门。
信任流失的危机。党的执政根基在民心,而民心向背,往往系于党员干部日常展现的细微作风。是热情服务还是推诿扯皮,是勤俭节约还是铺张浪费,是细微关怀、将党的温暖传递到群众心坎,还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衙门作风”,这些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小事”,都构成了他们评判党风政风的“大事”,都直接影响群众对党的整体评价。“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小事小节上的失范,日积月累,必然导致政治信任资源的严重流失,动摇党执政的群众根基,其危害绝不可小觑。
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小事小节
作风建设如逆水行舟,一篙松劲退千寻。构建常态长效的机制,其稳固根基正深植于对“小事小节”的严管监督与日常涵养之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唯有守住“微”处,方能筑牢“大”堤。
严管始于“早”与“小”。“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作风问题往往发端于细微之处、潜伏于萌芽之时。“早”意味着敏锐洞察、及时干预,精准识别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红脸出汗”“咬耳扯袖”,防止小管涌演变成大塌方。“小”意味着聚焦具体、精准发力,将纪律规矩的触角延伸到“一顿饭”“一张卡”“一次用车”“一项报销”等具体行为规范上,通过细化标准、明确红线,使严管有据可依、有痕可循,让任何逾越底线的“小微动作”都无所遁形、受到约束,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化解在成风之前。
监督寓于“常”且“长”。作风建设非一日之功,监督必须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贯穿始终。“常”强调监督的频度与密度。将监督检查制度化、常态化,融入工作流程、嵌入管理环节。通过日常谈心谈话、随机明察暗访、定期分析研判等多种方式,织密监督网络,让党员干部时刻感受到监督就在身边,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长”强调监督的韧性与恒心。要克服“一阵风”心态,树立持久战思想。建立健全可查询、可追溯、可问责的长效监督机制,如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常态化核查、廉政档案动态更新、作风问题台账式管理等。确保监督不松劲、不断线,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和长明的“探照灯”。
习惯成于“化”和“育”。“化”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通过持续深入的思想教育、党性锤炼、纪律学习,引导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小事”蕴含“大义”,“小节”承载“大道”,形成“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的思想自觉。“育”即文化滋养、环境熏陶。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清正廉洁、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文化。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见贤思齐”的氛围;用好反面教材的警示教育功能,用“身边事”警醒“身边人”。同时,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注重小事小节,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使优良作风在潜移默化中成为集体风尚,最终实现从“不敢”“不能”到“不想”的升华,让清风正气充盈于日常、植根于内心。
以高校为例,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的作风建设,尤其是抓小事小节,具有特殊重要的示范意义和育人价值。师德师风无小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天然示范性和感染力,教师在学术诚信的失范行为、在课堂上的敷衍塞责、在师生交往中的不当言行,看似“小节”,实则是对师德底线的触碰。必须把教师在小事小节上的表现作为师德师风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将严谨治学、廉洁从教、关爱学生融入日常点滴言行,用高尚的人格魅力和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起生动的榜样,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管理服务见作风,高校管理服务岗位的工作作风,是学校党风政风的直接体现,深刻影响着育人环境的营造。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深入推进,更需要制度在细微之处生根发芽,牢固树立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优化办事流程,提高响应速度,提升服务温度,让师生在每一次具体的办事体验中感受到风清气正、便捷高效。学风建设重细节,优良学风是高校的宝贵财富,其形成亦需从细节抓起。学生在课堂上的纪律遵守、在考试中的诚信表现、在学术训练中的严谨规范、在日常生活中的勤俭节约等,都是学风建设的具体内容。抓学风小节,就是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基。
作风建设是一场攻坚战,亦是一场持久战。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作风建设必作于细,亦必成于实,当以“小”见“大”,方能清风常在、正气长存。高校尤需落子“微”处、久久为功,不断擦亮高校立德树人的鲜明底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筑牢坚实的人才根基、贡献磅礴的智慧力量。
(来源:学习时报,2025-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