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政要闻

  • 第十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在校举行

    发稿时间:2025-07-11浏览次数:11

    629日,第十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颁奖典礼暨高端涉外法治翻译与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研讨会(国际仲裁专题)在我校松江校区尚法厅举行。本届大赛共吸引了300余家单位的近1500名选手,包括学生、教师、法律从业者、翻译从业者、公司职员和自由职业者等。大赛经过初赛及决赛的激烈角逐,共决出特等奖1名、一等奖4名、二等奖7名、三等奖10名、优胜奖9名、参与奖10名,来自我校的柏泽田同学获特等奖。 

    我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虞潇浩致辞中指出,“华政杯”创办已十六年,始终致力于推动语言与法律的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与时代需求,已成为广受认可的法律翻译人才交流与培养平台。在全球化和跨境合作加速的背景下,国际仲裁已成为衡量一国法治开放水平的重要标志,翻译的专业性和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仲裁程序的公正性与裁决效力,日益成为涉外法治能力的关键支点。他高度评价本届大赛的实践导向和专业水准,认可赛事能有效锤炼学生的法律翻译与跨文化沟通的能力,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外语学院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国家法律翻译项目中的积极作为。他表示,学校将继续推动“外语+法律”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中国法治走向世界提供有力支撑。

    我校外语学院院长余素青作为主持人向与会者介绍了本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的主办单位、承办方及协办机构,并对所有参与者的支持表达了衷心的感谢。经过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已经发展成为法学界、外语界及法律翻译界共同瞩目的标杆性赛事,不仅在社会各界享有较高的声誉,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认可与赞誉。

    在大赛颁奖典礼上,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副院长王飞发表致辞,他肯定“华政杯”作为标杆赛事,连续十六届选拔培养涉外法治和翻译复合型人才,回应国家战略需求。结合“四译工程”,王飞提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加强法律外译标准化,构建多语种法律术语语料库;践行政产学研协同,建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队伍;拥抱数智革新,从技术应用、生态建设等多层面提升能力。他表示愿深化与我校的合作,为中外法治文明交流互鉴贡献力量,承担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共同使命。



    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刘言浩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建设,法律翻译不仅是沟通中西法律、培养涉外法治人才的关键,更承载着争夺国际法律话语权的使命。上海市司法局在提升法律服务水平,推动地方性法规日、德、法版本翻译及上线“上海市城市法规全书”网络系统这些全国首创工作中,华政外语学院发挥了重要作用。华政外院已设立涉外法治翻译实践基地等机构,连续十六年举办大赛,培养了众多具备国际视野的涉外法治人才。他祝福华政以此次颁奖和“法律翻译研究与实践基地”签约为新起点,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领域再创新高。



    海南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兼海南国际仲裁院(海南仲裁委员会)理事长王帅强调法律翻译是国际仲裁公正高效运行的核心支撑,是连接不同法律体系与文化的重要纽带,并指出法律翻译的精准性与专业性直接关乎国际仲裁的公信力。他提到海南国际仲裁院通过深化国际化改革,已实现决策机制、仲裁规则等“六个国际化”,并在跨境争议解决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彰显中国国际仲裁的专业实力。随着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在即,跨境贸易纠纷增多,亟需大批高端法律翻译人才投身国际仲裁事业。他高度肯定我校外语学院以“国际仲裁”为赛题,推动翻译实践与行业需求深度融合,并呼吁加强仲裁机构与高校协作,共同探索法律翻译与国际仲裁协同发展的新路径,为构建开放型国际法治环境贡献中国智慧。



    在颁奖典礼上,上海市法学会秘书长夏咸军发表致辞,强调我国深度融入全球化亟需培养精通法律与全球治理规则的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他指出,本届大赛聚焦“涉外仲裁”主题,突显法律翻译对涉外法治的关键支撑。夏咸军介绍了上海市法学会推动人才培养的举措,重点提及与中国外文局翻译院、华东政法大学共建的“涉外法治翻译与国际传播实践基地”是集聚资源、培育人才的重要平台。他表示学会将继续支持大赛与合作,寄语青年学子锤炼本领,为讲好中国法治故事作贡献。



    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秘书长、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张爱玲表示,“华政杯”法律翻译大赛持续举办16年,凝聚了各方支持,体现出国家对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她强调,翻译类学位教育正迎来新阶段,《学位法》已于2025年正式实施,其中对硕博士层次实践成果的强调,意味着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对实践型、高端型法律翻译人才的系统培养。张爱玲提出,教指委将继续推动标准建设、教师培训和产学研合作,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在面对全球传播格局变化时,要切实增强我国国际法律话语权。



    第十六届“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特等奖获得者,来自我校的选手柏泽田在会上发表获奖感言。柏泽田向与会师生分享了备赛与参赛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表示翻译实践不仅提升了其语言能力,更深化了对法律逻辑与专业术语的理解。她强调法律翻译的关键在于术语的准确性与法律精神的忠实传达,提出应将语言能力与法律知识深度融合,以实现有效沟通与跨文化理解。她还感谢各位授课老师的悉心指导,并表示将继续深耕法律翻译领域,为我国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贡献力量。



    中国司法部国际合作局原局长、“一带一路”律师联盟原秘书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国际事务高级顾问康煜以“加强法律服务国际合作,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了交流,分享了他在推动国际法律服务合作中的体会。他表示,“一带一路”律师联盟自2019年成立以来,持续拓展国际合作网络,现已吸纳来自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0名会员,成为促进涉外法律交流的重要平台。他强调,法治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更需要法律人加强协作,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同时,他提出要不断完善仲裁、调解、咨询等多元法律服务机制,推动各国在规则、标准和制度层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对接与融合,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法律界的智慧与力量。



    上海仲裁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范铭超围绕国际仲裁中的法律、英语和法律英语一题展开深入讨论。他表示,国际仲裁中的英语具有强烈的文化、专业及行业特性,在翻译和使用法律术语时,应准确反映其背后的法律制度而非字面意思。他同时以体育仲裁案例说明精准使用专业术语和遵循国际规则的重要性,强调法律英语在法律文本和合同中的规范性。他表示法律英语的学习任重而道远,鼓励学生在法律翻译的道路上坚持探索和进步。



    上海仲裁委员会党委副书记、常务副主任范铭超,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张法连提出法律翻译在国际法治交往中具有关键作用,需明晰翻译误区。以美国司法体系翻译为例,强调若忽视源语与目的语法律文化差异,易导致理解偏差,因此对不同法律文化应合理翻译,兼顾准确性与适应性。他表示,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语境下,需特别聚焦“讲好中国法治故事”,这要求译者具备法律逻辑意识,以实现有效的法治传播。此外,他鼓励法律从业者及相关专业人士参加法律英语证书考试,提升专业能力。同时,他肯定“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在搭建实践平台、推动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贡献,为法治传播与涉外人才建设注入重要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董晓波教授在会上发表主题演讲。他指出,中华法系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律典籍凝结了中国数千年治国理政的智慧,是理解中华法文化的核心载体。回顾法律典籍外译的两百年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西方汉学家长期主导了话语权,造成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法治传统的片面认知。董晓波强调,法律典籍的翻译与传播,不仅有助于还原中华法律的真实面貌,推动中华法系“中法西传”,更在新时代中肩负着增强文化认同、提升法治自信的时代使命。他呼吁,法律典籍的译介工作应成为推动中国法治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应成为新时代文化出海战略中的关键环节。

    上海金融法院综合办公室主任厉蓓,上海市行政法治研究所译审外事室主任轩晓颖,我校外语学院副院长宋丽珏、曹嬿、英语系主任王海萍主持嘉宾发言环节。

    余素青对本次涉外仲裁文本翻译进行深入剖析。余素青指出,本次大赛原文篇幅长、专业性强、术语密集,逻辑严密,对参赛者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她强调,在限时且查阅工具有限的条件下,高质量完成此类翻译要求参赛者具备扎实的涉外仲裁理论知识、熟悉专业语言特征,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余素青通过8个典型译例分析,具体展示了翻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包括确保术语准确性、维持语篇前后逻辑关联、处理长难句结构、清晰界定案件主体身份、以及实现译文符合中国法律语境等方面。余素青总结道,涉外仲裁翻译不仅要求语言精准,还需深刻理解法律程序、国际公约并具备文化敏感度。

    “华政杯”全国法律翻译大赛自2010首次亮相以来已成功举办十六届,其影响日益扩大。本届大赛由全国翻译专业学位(MTI)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BTI)教学协作组、中国翻译协会法律翻译委员会指导,由我校主办,我校外语学院、MTI教育中心、法律翻译研究所承办,上海市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杂志社、《法治日报》社、上海外服国际人才培训中心、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中国分会(CIOL China Association)、上海一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 

    从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和法治中国建设的实际出发,以培养外语与法律复合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我校外语学院采用在“双核(翻译+法律)”与“多线对接”(对接法院、律所、出版社、教育单位、语言服务企业)的项目驱动模式推进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为国家培育涉外法律外语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 源 | 外语学院

    编 辑 | 申建华    责 编 | 曹 婧


    最新导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