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1日,由我校、法律与国际事务学会(Foundation for 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简称“FLIA”)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一带一路”实务模拟谈判国际大赛在松江校区落幕。来自全国高校的68支队伍齐聚云端,围绕“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的假设性项目展开全英文模拟谈判。大赛邀请了国内外50余位来自理论界、实务界的权威专家参与评审工作。经过初赛精彩的两轮角逐,共有16支队伍晋级决赛。多支队伍荣获团体金银奖,优秀青年获外交风采奖、公共演说奖、法律辩论奖等个人奖项。
比赛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内的跨太平洋投资项目为假设案例,围绕该投资项目内的核心议题,包括法律、财务、环境、劳工、地缘政治等,将参赛学生分为投资企业、当地政府、社会组织和国际组织四方进行谈判。赛事以法律、环境、劳工等核心议题为切入点,通过角色扮演与多边磋商,展现青年学子在国际事务中的卓越素养,为深化全球合作理念注入青春活力。参赛队伍需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议题分析、策略制定和跨文化协商。旨在强化“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积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加强学科建设,办好法学教育,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培养机制,早日培养出一批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素质过硬、通晓国际规则、精通涉外法律实务的涉外法治人才”的重要精神,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切实保障我国海外利益安全加强人才供给。
赛场上,选手们以“智慧为矛、冷静为盾”,通过数据援引、条款辩驳与灵活话术争取主动权,或犀利质疑对方逻辑漏洞,或巧妙以幽默化解僵局。全英文交锋中,既有对利益红线的坚守,也有对共同目标的务实探索,生动复现了国际谈判的复杂性与艺术性。
赛事不仅考验专业能力,更强调合作精神的培育。即便在未能达成协议的磋商中,选手仍以握手致意展现风度。成功案例则凸显了求同存异的智慧,文化背景的差异在辩论中碰撞出火花,最终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
作为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大赛为学子提供了直面国际规则、锤炼跨文化沟通能力的舞台。参赛者通过模拟真实谈判场景,深入理解“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合作机制,其表现出的法律素养、应变能力与全球视野,勾勒出中国未来国际事务人才的群像。
来源 | 国际教育学院 涉外法治学院 文 | 罗婕妤 李晓郛 图 | 林黎菲 王煦
编 辑 | 罗林哈 责 编 | 曹婧